植物生長及植群分佈與環境因子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環境因子包括氣候、地理因素。氣候因子包括日照、氣溫、溼度、降水量、風等因子,地理因素包括地形、緯度、土壤等因子。各環境因為不同影響因子而產生相異的植物社會。潛在植被為植物對應自然環境所產生,因此,潛在植被為各植物群之間互利共生之現象。台灣因位於亞熱帶及熱帶氣候區,及島嶼地形的變化差異大,以致南北兩地呈現混合及特殊性之植被群。
複層式植栽常見於主要道路之行道樹,或重要交通動線中節點處之造景。行道樹複層植栽,常以喬木搭配灌木為基本類型,行道樹的選種搭配灌木類型時見不適宜的情況,如樹冠大且枝葉茂密的喬木,種植陽性植物之灌木,如金露花、矮仙丹,因樹蔭的遮光度、樹根間之土壤密度過高,造成灌木生長情況不良,以致枯萎死亡。本研究探討現有行道樹種類,以潛在植被之理論,選擇適合之複層植栽種類,以期達到便利植栽管理,並增進道路景觀美質。
二、名詞解釋
(一)潛在植被Potential Vegetation:潛在植被為人類影響停止時,該土地得以自然演替形成的理論性自然植被(井手久登,1980;楊雅琳,1997)。
(二)生態綠化green plant considered ecologically:又稱生態學的綠化,指符合生態學理念的綠化,以人工造林的方法達成植物社會之最終目標「極相林」。在短期內達到極相,可快速獲得適合當地自然法則且最穩定之常綠林相(王小璘,2003)。
(三)複層式植栽:又名多層次植栽,以喬木、灌木、地被、藤本植物建立高、中、低的植栽高度,達成高密度的垂直綠化。道路綠化:為使道路沿線環境擁有舒適愉悅的景觀,並能調節氣候、淨化空氣、涵養水源、遮蔽不良景觀及維護道路行車安全,道路路權範圍內應進行必要之植栽綠化。(李素馨等,1997)
三、台灣植被
台灣的植被狀態分為水平地帶性植物,垂直地帶性植物,水平地帶性以緯度及經度在分別,因此植被分佈狀態形成三種變化:
(一)緯度(由南到北):熱量變化,分熱帶、亞熱帶。
(二)經度(由東至西):海洋至大陸內陸中心水分的變化海拔(平地至高山):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
1.低海拔地區植群
(1)海岸植群(海陸域交界的海岸地區:水筆仔、紅海欖、苦林盤、林投、草海桐、海茄苳、馬鞍藤、棋盤腳、黃槿、蓮葉桐、蔓荊、濱刺麥、欖李)
(2)榕楠林(未受人類干擾的低海拔丘陵平原地:大葉楠、水同木、白榕、正榕、茄苳、紅楠、香楠、雀榕、菲律賓榕、稜果榕、澀葉榕)
(3)次生林(造林農耕之人為干擾後的養地階段荒地等地區:九芎、山黃麻、白匏子、血桐、野桐、刺杜密、構樹、羅氏鹽膚木)
(4)草生地(路邊、田間、荒廢地,以草本植物為主:大花咸豐草、大黍、巴利草、五節芒、加拿大蓬、白茅、田菁、空心蓮子草、兩耳草、牧地狼尾草、昭和草、紅毛草、田根子草、藿香薊)
2.中海拔植群
(1)混合森林(海拔500公尺以上山地區域:山毛櫸、台灣赤楊、台灣二葉松、台灣黃杉、青楓、紅檜、扁柏、森氏櫟、毽子櫟、瘤足蕨)
3.高海拔植群
(1)純木林:海拔2800公尺以上山地區域:台灣馬醉木、台灣華山松、玉山箭竹、刺柏、紅毛杜鵑、褐毛柳、人工植群:經濟林
(2)海拔2200公尺以下:竹類、果樹、蔬菜、檳榔、稻米、甘蔗等
資料來源:
1.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Ⅱhttp://forest.lifescience.ntu.edu.tw/index1.htm
2.本研究整理
四、生態綠化
又稱生態學的綠化,指符合生態學理念的綠化,以人工造林的方法達成植物社會之最終目標「極相林」。在短期內達到極相,可快速獲得適合當地自然法則且最穩定之常綠林相(王小璘,2003)。 生態綠化為根據預進行綠化之地區潛在植被,以人工誘導方式加速演化,而生態綠化最重要之功能即為培養當地優勢樹種與相鄰地區的植物社會融合,進而促成當地生態體系的運作。而進行生態綠化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調查潛在植被:對其進行的地區調查植物社會演替序,在不同地形、坡向、土壤、氣候等條件下,會有局部不同的植物社會。
(二)選擇植物種類:以調查出來的植被單位中,選擇20種木本植物,其中應有15種為喬木類(黃世孟編,1995)。
(三)栽植苗木:選擇苗木類型需再施工前一年進行育苗,在施工前6~9個月前應移植到與施工環境相同之環境。
(四)不宜引入外來種:外來種容易破壞當地環境生態之平衡,宜審慎考量。
(五)保留開挖地區表土:1cm 的表土需要百年風化而成,而表土內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及原生種子,有益於日後綠化樹種生長,因此表土應妥為保存。苗木移植季節:因苗木在移植後容易因乾旱或環境適應不良造成傷亡,因此苗木移植時間應在雨季來臨前。
五、複層式植栽
人類開發過程中產生過量的CO2及其他有害氣體,而為控制其量,採取綠化手段予以固定並減緩污染,意味靠著植物的光合作用,使CO2 、O2透過植物進行交換,只要綠化量越多,CO2氣體的消耗量越高。另外自然原始森林中,林木植群社會呈現多層次的生態體系。然而都市空間已大量人工硬鋪面化,藉此自然生態的原理,以現有綠化空間、植栽綠帶以多層次的垂直綠化增加綠化量。複層式植栽之垂直架構為上木-下木-地被之高中低層,上木為喬木類、下木為灌木類、地被為優勢草本、莖葉密集的矮小灌木及矮竹,尚包含少量的藤本攀緣性植物(賴明洲等,2005)。一般綠化空間(如公園、行道樹、植栽槽等)較常見的僅有喬木與灌木的組合。在陳建蓉(2003)的研究中,認為都市環境中複層植栽設計具有微氣候調節、實質噪音降低、空氣淨化、都市生態、景觀構成、安適感提升及交通動線上的控制等功能。
六、道路綠化
道路景觀分為內部景觀及外部景觀,內部景觀是指道路使用者視域內的空間景觀,外部景觀為觀賞者觀看道路整體或部分組成的空間景觀。道路綠化為道路使用空間的植栽帶,其位置可在道路中央及兩側。而植栽設計應以安全、舒適、環境淨化為需求考量(如表3)。為使道路沿線環境擁有舒適愉悅的景觀,並能調節氣候、淨化空氣、涵養水源、遮蔽不良景觀及維護道路行車安全,道路路權範圍內應進行必要之植栽綠化。(李素馨等,1997)
1.安全
(1)遮光:在中央分隔帶種植綠籬,防止來車炫光。
(2)緩衝:降低車輛失控衝撞力量。
(3)誘導:引導車流行進方向。
(4)警告:以高低層次變換預警道路交叉口。
2.舒適
(1)遮蔽:遮蔽道路外部空間不良景觀
(2)綠蔭:避免酷暑造成車內高溫。
(3)美化:增加行進間的舒適,降低疲勞感。
3.環境淨化
(1)噪音防治:透過植物減低車輛行間的音量。
(2)空氣淨化:吸收污染氣體及留置粉塵。
(3)生態棲地:為鳥類、昆蟲等動物棲地。
依道路可綠化區域分成道路分隔帶、道路邊坡、設施帶、人行道、交流道、高架橋下等區域。
(一)道路分隔帶:分隔帶可分為中央分隔帶及車道分隔帶
1. 植栽的選種應以減少修剪、枝葉茂密、枝條彈性佳並且不產生刺眼反光為佳。
2. 植栽配置時應考慮維護管理的便利,並以行車速率、縱段曲線半徑訂定植株的高度與距離(李素馨等,1997)。
3. 為確保行車安全,應在道路交叉口保持視野內20公尺的淨空,植栽高度應保持在70公分以下(李素馨等,1997)。
4. 當分隔帶小於1.5公尺時應避免種植喬木類,選擇以灌木或地被植物組合(李素馨等,1997)。
(二)道路邊坡:
1. 坡度緩和的邊坡應延續週邊植生的過渡,減少過多人工規則化的植栽。
2. 坡度陡峭的邊坡應注意坡度的穩定,必要時應以人工結構物配合植生工法穩定邊坡,植生選種以能保固表土之植栽種類為佳。在挖掘邊坡時應保留表土,以供回填時復育原生苗木。
3. 當汽車專用車道少於5公尺時應避免種植大喬木,若有足夠空間種植大喬木時,種植位置應距離路肩3公尺以上,避免喬木根系與枝葉過度伸入道路使用範圍,影響道路使用安全(李素馨等,1997)。
(三)設施帶:分為環境設施帶(日本)及公共設施帶(台灣)兩種。
1. 汽車專用車道道路超過四線道時應設置環境設施帶,其目的為維護道路沿線環境,以環境設施帶緩衝器車通行時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而環境設施帶寬度至少需10公尺以上,其植樹帶應有3公尺以上,並建議施以生態綠化。其他空間則為社區性的慢速車道、自行車道、人行步道、隔音牆等空間。
2. 公共設施帶為營建署建議為道路沿線設施設置之帶狀空間,其最小寬度為0.8~1.5公尺間,其設置位置介於路緣石與人行道間,公共設施帶為交通、消防、管線、街道傢俱、植栽帶等空間使用,因此植栽選種應考量其寬度在決定植栽密度,另外與公共設施管線的距離應大於1.5公尺以上,減少因植栽的倒伏造成管線破壞。
(四)人行道:綠化植栽選種的考量為以行人視覺高度與行進間的舒適度為主,人行路面起0.5~2公尺間應保持淨空,若人行道路寬度少於2公尺時,則避免喬木與灌木類植栽,採用立體化的盆栽、花台進行綠化(李素馨等,1997)。植栽選種應注意植栽的花、果、葉與引來其他生物是否會造成行人的不適。
(五)交流道:匝道之兩側植栽目的為引導駕駛行進,避免產生視野障礙,另外行人不能使用與通行交流道周邊及腹地,其植栽規劃重點為控制車輛行進動線,並阻擋行人及其他動物穿越,植栽選種以抗污染為主輔以優型樹種。植栽設計時也避免過於細節設計,應著重於地景式視覺美化。
(六)高架橋:植栽空間可分為橋墩柱、擋土牆及橋下空間,依據葉美秀(2006)之研究,橋墩柱及擋土牆之垂直部分應慎選攀爬性植物,而橋下空間可任其自然生長,不需特別引入綠化,可根據日影位置選擇半日照或耐陰性植栽,而綠化選種以耐旱及耐陰為主要考量因素。
參考文獻
書籍
王小璘等作;黃世孟主編,1995,基地規劃導論,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台北。
李素馨,侯錦雄,徐耀賜,1997,道路相關設施景觀設計準則之研究,交通部台灣區國道工程局,台北。
賴明洲,2003,台灣的植物,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台中。
蔡厚南,邱銘源,呂慧穎,2003,道路建設與生態工法,熊貓出版社,台北。
碩士論文
陳建蓉,2003,人行道外側植栽形式影響偏好之研究。
楊雅琳,1997,潛在植被應用於景觀植栽設計之探討-以台北市四獸山為例。
劉宏業,2004,市區「綠廊道」規劃-以臺北市三條幹道為例。
期刊
王小璘,2003,造園季刊48:19-30
葉美秀,2006,高架橋下植栽設計之探討,2006第三屆景觀論壇-永續景觀:1-89~1-96。
賴明洲、薛怡珍、陳昭志,2005,永續生態綠校園之複層植栽建構-以東海大學為例,2005第二屆景觀論壇:119-136。
網頁資料
Google map http://maps.google.com/
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http://210.69.115.81/urban/
農委會林務局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http://forest.lifescience.ntu.edu.tw/index1.htm
營建署http://w3.cpami.gov.tw/design/dir.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